1月7日至10日,全球科技創新及消費電子行業盛會——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隆重舉辦。在這場有着“世界科技春晚”之稱的舞台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師生創業公司——元惑科技的創新產品“LLM-driven digital friends and communities for you(大語言模型驅動的個性化數字夥伴與社群)”,從近4000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CES創新獎2025(人工智能賽道)。他們是人工智能賽道獲得該獎項的唯一一家中國大陸企業,更是成立時間最短的獲獎企業之一,元惑科技用不到8個月的時間(2024年5月份正式成立),和三星、AMD、惠普、高通、戴爾、博世……等一眾世界頂級企業,站上了同一個領獎台。
作為港科大(廣州)孵化出的首批優秀企業,元惑科技由23級紅鳥碩士班學生李俊偉(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熊大衛(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翁策楷(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和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信息樞紐唐靖助理教授五人聯合創辦。這家秉承“科技驅動,解惑‘元’問題”為創立初衷的企業,是從學校未來技術學院紅鳥碩士班的項目制培育中播種,通過“創業橋”計劃的幫助萌芽,經過伍楷舜、陳雷、吳遜、唐靖、周晉妮等多位導師的指引成長,最終在創業中心的孵化下,走向世界舞台。
港科大(廣州)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熊輝教授作為港科大(廣州)代表,與香港科技大學代表團一同參加CES並代表元惑科技領獎。他表示:“元惑科技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學校創新實力和技術生態的認可,更充分展現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系統性的成功。這是全校各部門協同努力、相輔相成的結果。”
2025CES展會吸引了14萬多名參會者,有45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包括323家世界500強企業。CES創新獎競賽由消費技術協會(CTA)主辦,旨在表彰33個消費科技產品類別中的傑出設計與工程成就。該獎項由包括媒體成員、設計師、工程師組成的行業專家評審團依據創新性、工程實現與功能、美學及設計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審,最終評選出最具創新性的產品。
本次元惑科技的獲獎項目“LLM-driven digital friends and communities for you(大語言模型驅動的個性化數字夥伴與社群)”是一個軟硬件融合的解決方案,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可以在全場景實現陪伴式交流和學習的“人工智能體”,可以適配於移動端、網頁端及桌面、全息櫃、硬件設備等各種生活場景中。
元惑科技巧妙地將先進的AI大語言模型與多終端智能體結合,完美適配校園、社區等多種落地場景。整體方案能與用戶實時互動溝通,還能訪問外部網絡或專有知識庫。通過快速部署,實現了跨平台的兼容性。不僅如此,全息顯示技術大大提升了參與度,使其在教育、營銷、大消費等領域大放異彩。此外,它還具備多模態能力、多代理任務管理等功能,就像你身邊的數字伴侶,給你始終如一的陪伴。
據了解,今年共13家港科系初創企業亮相CES展覽。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初創公司Vidi Labs Limited同樣獲得了CES創新獎 2025。該公司主做老年及視障人士視覺輔助穿戴式設備。
火種初燃:從考慮“退學”到準備創業
元惑科技的故事,源於三個工作過,又選擇回歸校園的同學。
“2024年11月初,當我們無意間發現CES創新獎2025的獲獎郵件在我的備用郵箱里時,才意識到我們的創業項目得到了認可——我們,可以與全球科技巨頭同台領獎。”回憶起知曉項目獲獎時的心情,三位同學依舊心潮澎湃。然而,將時間再往前回撥14個月,這幾位同學剛剛入學不久,他們面對的,卻是迷茫和不安。
“說實話,當時我都想過退學了。”回憶起入學不久後的狀態,李俊偉表示,“紅鳥碩士項目前期會給學生很高的自由度,但同時也會投射出學生內心的不安。”熊大衛與李俊偉是工作期間“一棟寫字樓的夥伴”,他們也一起選擇辭掉工作,來港科大(廣州)紅鳥碩士班就讀,他補充道,“我想這和我們都經受過工作的‘打磨’有關,職場以目標為導向,我們只需要完成既定KPI即可,但是來到這裡上學的第一個學期,我們一直處於自由探索的階段,這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
迷茫中,他們遇到了同樣曾經工作,但意識到需要“擁抱技術革命”選擇回歸校園深造的紅鳥碩士班同學翁策楷。三個人“一拍即合”,決定化迷茫為動力,創業去!
“因為我們突然意識到,失敗並不可怕。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學校一直提倡‘凡事皆可為’的精神,我們可以失敗,可以一直失敗,但學校總會給我們重新開始的機會。”
錨定方向:近20個想法中找到1個可應用的項目
“AI心晴、元萊飛訓、Muscle Coach、text2paper再到塔塔AI……”,得益於融合學科的教學理念,紅鳥碩士項目的第一學期里,幾位團隊核心成員在港科大(廣州)這個“大工具箱”瘋狂獲取“升級打怪的道具”,吸收未來創業所需的養料。“《跨學科設計思維課程》上,我們的項目導師周晉妮老師培養了我們從用戶出發的思維,我們會從‘失敗’中快速學習,理解用戶真正需求,再不斷迭代。”回憶起那段逐漸收斂創業方向的經歷,李俊偉談到。經過不斷嘗試,他們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創業方向——通過人工智能,解決教育公平性問題。
帶着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求知慾,他們找到了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和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唐靖助理教授所創立的紅鳥項目“元宇宙課程及工作坊平台”,通過元宇宙聯合創新實驗室開始了創業的探索之旅。在實驗室里,三位同學再次開始了瘋狂試錯,探索技術解決方案和市場需求,他們一共嘗試了將近20個不同的產品,一做出產品模型,就立即在師生聊天群內部分享,通過用戶反饋,反覆嘗試和驗證。
在團隊尋找技術方向的關鍵時刻,陳雷教授分享了自己在香港做的一個“失敗”案例。多年前,他曾用深度學習模型為香港警察局設計了一個對話機器人,用來處理老年人的非緊急求助。然而,缺乏情感的交流並非用戶所求,機器人精準且快速的回復卻讓孤獨的老人感到冰冷與不適。“人工智能不僅有技術的精度,還要有人性化的溫度。”陳雷教授的經驗啟發了幾位同學。在大模型遍地的人工智能時代,所有人都在說人要學會靠近大模型、馴化大模型。但同學們最終決定,元惑科技就是要把AI大模型向人推得更近一些,讓那些哪怕不會“Prompt”,難以主動學習AI工具的人,也能體驗到“有靈魂”“有人味兒”的AI技術。
如何將大模型訓練得更有“靈魂”?三位創始人在起步初期會遇到一些技術瓶頸。“我們的模型初始響應速度將近十秒,各類更新也很慢。”但好在有學術導師的助力,在他們的技術指導和點撥下,模型經過改良,響應速度提高了3.3倍,具備了投入市場的可能性。
有了思路,有了技術,正值學校招生季,一款風靡校園的聊天助手——塔塔AI橫空出世,受到了廣大師生和想要報考港科大(廣州)同學們的熱烈歡迎。這也成為了元惑科技最終參展CES並獲獎產品的最初雛形。最終在這一產品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迭代,“有靈魂的AI伴侶”在半年後驚艷了CES的評審團。
信息樞紐院長陳雷教授
我認為跨學科背景可以帶來不同的視角和創意,反而更有利於技術的落地應用,很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往往可以給我意想不到的科研靈感和新思路。單純的“代碼工程師”,可能是最容易被AI工具取代的工作。計算機技術的壁壘已經不再難以逾越,帶着用戶思維的同學,能更好地運用AI工具將技術與人類需求、情感和社會場景緊密結合,與市場需求碰撞。
信息樞紐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助理教授唐靖
我的組裡有許多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只要願意學,一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他們在數據分析、人工智能領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在港科大(廣州),學生的專業限制並非短板,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用人工智能工具發揮其跨專業所長,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為人之師要做的工作。
信息樞紐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紅鳥碩士研究生李俊偉
跨學科的學習與合作對我很重要,我很多新奇的想法就是通過多看多聽,與各位夥伴取長補短,融合交叉才能夠落地。宏觀來看,外部的業務合作也類似於交叉學科合作,要學會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學會互利共贏,真的很不容易,但的確是一定要磨鍊的能力。
社會樞紐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學域紅鳥碩士研究生熊大衛
從我的個人體驗來看,交叉學科的核心並非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達芬奇一樣通才式的全能專家,而是旨在幫助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同學找到合作的契機和有效的合作方式,以便更好地應對未來世界日益複雜且不斷生長變化的“wicked problem”。
信息樞紐數據科學與分析學域紅鳥碩士研究生翁策楷
我會根據項目需要,利用AI工具快速學習新技術,遇到更複雜的難題就找不同領域的老師和同學交流,一般的技術難題,一個星期基本都能解決。這種根據項目衍生問題快速尋找解決方案的學習模式,對我們團隊推進創業進度十分有利。
架起橋樑:實現從“0”到“1”的創業體驗
2024年7月,由副校長(教學)吳景深教授策劃、未來技術實驗室負責運營的“創業橋”計劃(The Bridge Program)正式推出。元惑科技的三位同學正是在該計劃的扶持下,真正走過了從學生到創業者的“橋”,獲得了創業方面的專業指導和豐富的資源支持。
“我們只要有一個創業的夢想,這裡(“創業橋”計劃)就有資金、有設備、有專業指導等各種資源,還有兩個月一次的項目復盤評審,保障團隊沒有走彎路,最近一次的評審,創業橋也邀請了業界的資深投資人、技術大牛以及行業專家進行點評及反饋,這對我們幫助很大。”李俊偉感慨道。
在“創業橋”計劃的支持下,學生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它真的像一架橋樑,架起了我們走向創業的通路。”回憶起“創業橋”計劃對他們創業之路的幫助,熊大衛感覺受益匪淺,“我們少走了很多初創公司踩過的坑。”據了解,自2024年7月起,首批20個紅鳥碩士班創業項目入駐“創業橋”計劃,進行商業模式探索、技術開發迭代、創業團隊建設等一系列創業實踐活動,元惑科技正是首批入駐團隊之一。
走向市場:從天方夜譚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必然
紅鳥碩士班的項目制培養撒下了創業的種子,學術和項目導師的指引給予了團隊充足的養分,“創業橋”計劃如同春風呵護幼苗破土……元惑科技一路走來,來到了港科大(廣州)科創企業生產線的最後一步——知識轉移辦公室創業中心的扶持和加速。
“一開始創業中心的老師推薦我們參加CES的時候,我們覺得簡直是天方夜譚,但老師們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李俊偉表示,“公司才剛成立幾個月,產品也才只有一個初代的樣機,但既然學校給我們這個機會,我們就一定要盡全力做到最好。”
“我們要做的是,把學生的項目從溫室中引導出來,直面市場競爭,實現從新手到進階的準備。”對於選擇元惑科技參加CES創新獎的評選,協理副校長(知識轉移)熊輝教授有着自己的判斷,“我們一共選擇了3個各有特色的創業項目參加本次CES的評選,元惑科技的最終獲獎,我並不意外。因為當下正處於人工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的關鍵時刻,這是天時;港科大(廣州)是最早一批做大模型的高校,走在技術前沿,這是地利;更重要的是,項目中體現的人文關懷和情緒價值為未來科技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相信這一點也打動了評審團,這是人和。”
展望未來:榮耀只是成功的一小步
“得知獲獎消息後,我們只高興了兩分鐘。”李俊偉說,“我們需要儘快面向市場,迭代產品,目前團隊正在嘗試讓大模型智能體不僅可以進行對話,更能通過識別用戶的表情、動作,進行多模態的交互。”
創業中心副主任、實踐教授白煜也勉勵同學們,“此次獲獎只是成功的一小步,未來任重道遠。儘快拓展客戶,獲得市場更多的反饋,打磨升級產品,把產品做好,把公司做好才是團隊成員亟需思考的問題。”
“元惑科技此次獲獎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為港科廣學子創業樹立了典範。讓大家看到,自己身邊的同學就可以做出得到國際認可的創業項目。”熊輝教授對學校知識轉移的未來充滿信心,“在全校各個部門的配合、努力下,相信會有更多的元惑科技湧現。”
“幸虧我們是在港科大(廣州),”回顧從入學到獲獎的這一年多的經歷,三位同學異口同聲。“我們深刻理解了‘凡事皆可為’的港科大精神。回想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感受到了這所大學對創新創業發自基因里的支持,紅鳥碩士項目、“創業橋”計劃、項目導師、學術導師、創業中心、創業協會、師生用戶群……缺少任何一環,可能都不會有元惑科技今天的獲獎。目前,我們已經吸納了4位本科生、8位碩博研究生一同參與,我們希望可以堅守創業的初心,在學校的助力下,持續科技驅動,解惑‘元’問題。”
——文章來源於篤學路1號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