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Holds Inaugural Graduation Ceremony

2024年11月30日

11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隆重举行了首届毕业典礼,229名毕业生完成了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与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代表,两校高级管理人员及毕业生导师作为主礼嘉宾参加典礼,他们与来自政府、业界和学界的众多嘉宾及毕业生亲友一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主礼嘉宾入场
全体起立,奏唱国歌

自建校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走过逾两载岁月,大学以开创性的“枢纽-学域”学术架构,立志建成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今天,这所年轻的大学结出了首批硕果,229位毕业生将以踔厉奋发之姿迈向新征程,以爱国和创新为基因引领时代潮流。

港科大副监督陈祖泽博士(左一)、港科大顾问委员会主席廖长城博士(左二)、港科大校董会前任副主席杨佳锠教授(左三)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炜(右一),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右二)、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曙(右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叶玉如教授

你们将永远有能力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理事会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叶玉如教授怀着喜悦的心情向全体毕业生送上期冀与祝福。她提到,港科大(广州)是全球首家采用创新融合学科学术架构的大学,学校注重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建校两年来,港科大(广州)抱持创新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积极变革,致力培养学术成就卓越且极富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已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所卓越的学府。叶玉如理事长指出,港科大(广州)的创新学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港科大的学科设置相辅相成,两校共同勾勒出大学发展的未来范式。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两校整合优势与资源,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让师生茁壮成长,让思想自由碰撞。

她寄语毕业生:“你们永远是港科大家庭的一份子!当你们踏入社会时,请秉持科大的价值观——正直、坚毅和“凡事皆可为”精神。抱持这样的心态,你们将永远有能力化挑战为成就、化创意为现实、化梦想为深远影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

倪明选教授

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发表致辞,他强调,今年的毕业生们,正处在港科大(广州)首届毕业典礼和人工智能时代开启这两个重要交汇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致力于成为国内科研和创新的高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学校秉承港科大追求卓越、渴望创新、“凡事皆可为”,致力推动社会发展的精神血脉。与港科大并肩前行,蓬勃发展。

倪明选校长深入阐释了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创造力的三条途径。

一是阅读,通过阅读启迪心智,帮助大家找寻到真实的自我,永葆求知若渴之心;

二是勇敢做自己,这要求大家具备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追寻自身热情所在,才会获得满足、幸福和成功;

三是保持好奇心,在这个时代,能够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往往比只提供正确答案更有价值。

倪明选校长提到,中国不仅需要卓越工程师与顶级科学家,更需要杰出的跨文化交流者来扮演桥梁角色,连接不同文明,消除误解,促进和谐。他希望毕业生能在更广阔的天地迎接挑战、不惧失败、坚守自我、保持好奇。他激励同学们:“你们应当为你的学位而自豪,更应为成为港科大家庭的一员而骄傲。你们毕业于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步入人生新阶段,无论面临何种挑战,都请坚信:你是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践行者。”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沈向洋教授

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将对自己所达到的高度而惊叹。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他亲切地将首届毕业生们称为港科大(广州)的“联合创始人”,并指出,他们是港科大(广州)第一批毕业生、第一批在香港以外获得港科大学位的学生、以及第一批在创新学术结构下接受真正跨学科教育的学生。

如此多的“第一”加持,沈向洋教授却以自己在微软主导开发必应搜索引擎(bing)与谷歌竞争的职业经历为例,告诉毕业生们偶尔做第二,勇敢地向市场领导者发起挑战,并在失败中学习和不断尝试的重要性。他建议毕业生们,“走出舒适区,大胆尝试,失败,再尝试,持续推动自己向前,你将为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惊叹。”

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沈向洋教授引用了牛顿的名言——“我们造的墙太多,而修的桥太少”,以此强调在技术之外,理解与尊重差异的重要性。他鼓励毕业生们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的使者,传播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正直、同理心、宽容和包容。他说:“世界互联互通,已成为‘地球村’。作为一名科学家,我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必须创造出能造福全人类的人工智能。”

最后,沈向洋教授对毕业生们提出了期许:“寻求那些能让你们体验不同文化和视角的机会。去远方,结识新朋友,学一门新语言,保持开放的心态。你的思维将因此而丰富,你将能够为每个人创造更好的产品。富有同理心,负责任,做对的事……最后,常回家看看。我们大学的成功,取决于你们未来10年、30年、50年的旅程!”

毕业生代表

蔡一涵

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它是进步的勋章。

来自社会枢纽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的硕士研究生蔡一涵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表了感言。在他眼里,港科大(广州)不仅仅是一所大学,还是一个思想者和行动者汇聚的地方,一个挑战现状的地方。他分享了同学和自己在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学习或项目制创业的经历:有人从心理学专业转型成为“智能物流专家”;有人在经济学的转角走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而他自己和团队携手,合共出版了七本关于写作的教辅书籍。他表示,港科大(广州)的学生勇于探索,不惧失败,因为“在这里,失败并不可怕——而是进步的勋章。港科大(广州)不仅容忍失败,还将其视为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蔡一涵坦言,他在港科大(广州)收获了尽情探索、质疑、创造,并且不惧失败的自由,还收获了一种认识——认识到对所投身事业的理解与热爱,究竟能达到何等深度。他向学校表达了最诚挚的感谢,并勉励同侪:“我们并未选择平坦易行的道路,而是决心向‘月球’进发,因为这段旅程充满挑战与未知,值得我们一同启航!”

主礼嘉宾合影

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可迁移能力

今年的229位毕业生,绝大部分来自港科大(广州)的首批红鸟硕士班。作为港科大(广州)为培养融合学科领军人才而设立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项目,送出首批毕业生,标志着红鸟硕士项目已走过一个完整的培养周期。该项目是港科大(广州)“枢纽-学域”架构下的首步实践,践行创新型融合学科大学的使命,采用小组项目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鲜明专业特长、宽广学科知识面、全面可迁移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小组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他们合作解决来自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受多元导师团队的全方位指导和支持,学术导师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论文研究,项目导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可迁移能力,业界导师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真实需求。在导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红鸟硕士项目的毕业生将拥有广阔的发展道路,成长为能够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领军人才。

师生合唱团带领全场齐唱校歌

港科大(广州)旨在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首批毕业生中,有近六成选择继续深造,他们被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顶尖学府录取。另有超三成的学生即将步入职场,加入了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银行等龙头企业。令人欣喜的是,还有不少毕业生正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创业。这些毕业生体现了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锐意创新的创业精神。

首届毕业典礼的成功举办,是港科大(广州)又一辉煌的办学成就,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崭新里程碑。

——文章来源于笃学路1号编辑部